PET與癌症
功能性正子造影(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, PET) 是目前最先進的非侵襲性醫療診斷方法之一。PET的概念最早在1950年代末期被提出;從被提出直到1998年,多應用在腦部以及心臟造影研究上。直到1998年末,PET被證實可在臨床上協助癌症診斷,再加上美國醫療保險機構將PET納入保險給付項目,使得PET在臨床上的應用風潮從此蔓延開來。而為了能擁有更好的影像品質,大部分的PET皆搭配上具有解剖性影像之電腦斷層(Computed Tomography, CT),稱為PET-CT。
PET-CT是核子醫學科的一項檢查,藉由注入已標誌正子螯合物的葡萄糖類似物(18F-FDG),經過一小時的代謝後,利用PET收取訊號,並重建出的影像來量化人體代謝情況。18F-FDG不僅會被正常細胞吸收,也同時會被癌細胞吸收,且癌細胞吸收量更多;因此,如在FDG-PET/CT影像中發現體內某些部位FDG濃度異常偏高,就可高度懷疑該部位有癌細胞的可能性。當疾病發生時,細胞新陳代謝會發生變化,且通常會遠早於組織器官等結構發生變化;因此,藉由量化PET影像為診斷基準,有助於早期發現疾病。也因為腫瘤發生的結構變化有其獨特的方向,因此,FDG-PET/CT也成為目前臨床上診斷惡性腫瘤的一大利器。根據文獻統計,FDG-PET/CT在所有腫瘤的應用上其整體靈敏度為84%~87%,專一性為88%~93%,準確度為87%~90%。
目前,包括肺癌、大腸直腸癌、淋巴癌、食道癌、頭頸部腫瘤、黑色素瘤、甲狀腺癌、乳癌及子宮頸癌等9種癌症可以利用PET-CT當為臨床診斷工具。在治療期間,如病患對於化療藥物或其他治療方案如有不良反應或治療程較不佳,利用PET-CT追蹤,可以立即改變治療方案,不僅可以節省不必要的醫療支出,更可讓病患得到更好的治療,及早控制病情。當腫瘤標記指數升高或臨床表徵異常,臨床醫師懷疑可能為腫瘤復發或轉移時,透過全身PET-CT偵測以及量化影像,可以提供臨床醫師分期評估、淋巴節及器官轉移的資訊。另外,也可以提供癌症治療結果的評估依據。
FDG-PET/CT在健檢之應用與極限
由於FDG-PET/CT在腫瘤偵測的優勢,於西元2000年被喻為本世紀最重要的醫學發明,繼之,被應用於高階健檢,期能早期發現癌症。本院自2006年起至今,應用於自費健檢亦多有斬獲,於早期肺癌、食道炎癌、頭頸癌、甲狀腺癌、腹部癌症以及其他部位之癌症均有建樹,平均每100位受檢者,約有1~2名發現為癌症。惟,科學研究指出,每個正常人體內,每天約有數千個癌細胞/不正常細胞共存,有的受檢者在檢查當下並無腫瘤,但數年後卻有腫瘤發生,亦有可能。 基於藥理代謝作用之關係,FDG-PET在腦瘤、肝癌、胃癌、腎癌、泌尿癌、下腹癌及胰臟癌等惡性腫瘤篩檢的敏感度相對不高。同時,因為發炎細胞及發炎組織也會吸收FDG,易在影像上呈現出現偽陽性。此外,有些分化較完整的腫瘤細胞,生長速度太慢或太小,亦不見得會吸收葡萄糖,也就無法顯影。因此,PET檢查若有異常顯影,需搭配癌症相關檢查以便確診;反之,若PET檢查正常,也無法斷定一定沒有癌症。除了定期健檢,一旦有不適症狀仍須積極就醫檢查,方為正確的醫療對策。
因為了解正子攝影之強項與限制,我們以最慎重的態度,在正子斷層造影健康檢查項目中,配合醫師詳細問診、超音波檢查以及癌症抽血指數,務求完整、期能抓出潛藏腫瘤,必要時尚需轉診臨床專科醫師安排相關之檢查。以提供受檢者最佳的服務。